蘋果和梨,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常吃的兩種水果。在這兩種水果身上,各有一則故事,對今天的黨員干部頗有啟發。
一則是“許衡不吃無主之梨”的故事。據《元史》記載:某個炎炎夏日,理學家許衡外出,看見行人紛紛到路邊的一棵梨樹下摘梨解渴,他卻不去摘。有人問他,如今兵荒馬亂的,這棵梨樹已經沒有主人了,你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許衡回答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另一則是“人民的蘋果”的故事。遼沈戰役期間,錦州鄉間的蘋果已經熟了,行軍路過的解放軍戰士雖饑渴難耐,卻一個都沒有摘。鐵的紀律,暖了老百姓的心,老百姓為解放軍戰士們送上了“仁義之師”的錦旗。毛主席后來回憶此事時感慨,“在這個問題上,戰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講述過這兩則故事。在講述“許衡不吃無主之梨”的故事時,總書記告誡道:守住拒腐防變防線,最緊要的是守住內心。對黨員干部來說,只有正心明道、懷德自重,才能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在講述“人民的蘋果”的故事時,總書記意味深長地說:“這樣的蘋果,我們現在也不能吃。”
兩則故事,一古一今,蘊含著樸素的哲理,對黨員干部修身從政有著重要啟示價值。“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意味著面對外界的干擾和誘惑,要有足夠的修為和定力,始終保持內心的堅定和清醒。“人民的蘋果”,則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和鐵一般的紀律,映照出一切為了人民的初心本色。
今天,盡管時代不同,我們不再飽受戰亂之苦,物質生活條件也有了極大改善,但面對的誘惑考驗卻一點也不少,各種“蘋果”和“梨”形形色色,時時擺在面前。何以自處、作何選擇?是黨員干部的人生必答題。
在這道必答題面前,一些黨員干部經不起誘惑、擋不住“圍獵”,敗下陣來。有的“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僥幸和貪婪終占上風;有的講求攀比,看到商人老板揮金如土、花天酒地,就心態失衡;有的自我膨脹,一朝身居要職就飄飄然,在阿諛奉承中得意忘形,在溫水煮青蛙中放松警惕,等等。究其原因,無一不是從內心破防開始走向墮落,在誘惑面前,把入黨誓詞、宗旨意識、紀律規矩皆拋之腦后。
說到底,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如果自己管不住自己,別人再怎么管也難以奏效,因為別人不可能時時刻刻看著。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來說,既要守住內心,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又要培養“自覺的紀律”,使守紀律成為浸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的自覺修養,真正把遵規守紀刻印在心,內化為日用而不覺的言行準則。
欲事立,須是心立;打最硬的鐵,須是鐵打的人。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曾提到,真正的共產黨人“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養成紀律自覺的過程,也是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慎獨慎微慎始慎終的過程。什么叫“日用而不覺的言行準則”?就好比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習慣,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刷牙、洗臉、吃飯一樣,只有做到這樣,才不會覺得被動,不會覺得這件事這么困難。
當面對“蘋果”和“梨”時,廣大黨員干部不妨多想一想這兩則故事,多問一問自己,不斷加強自我約束、提高免疫能力,永遠做一個一心為公、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的人。(湛天陽)
- 2025-05-06車胤囊螢 | 讀書,仍然要有下苦功夫的自覺性
- 2025-04-30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 2025-04-30以人為鏡 | 他人之事,我事之師
- 2025-04-29反聽內視 | 自認為“完人”的人,都是自欺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