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威文廟儒學院基礎設施升級助力文旅融合發(fā)展
“小朋友們看,這些留存的地基,曾是儒學院的房柱所在……”循著講解聲望去,講解員正帶著一群小學生在武威文廟儒學院遺址旁講述。孩子們低頭仔細觀察夯土層,通過聆聽講解,腦海中仿佛重現(xiàn)了儒學院往昔“飛檐斗拱、書聲瑯瑯”的盛景。
這座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的古建筑群,占地3萬多平方米,由文昌宮、孔廟、儒學院三路建筑構成,自落成起便是隴右地區(qū)儒學傳播的核心。然而,1927年武威大地震的重創(chuàng),使西路儒學院毀于一旦,空留遺址訴說著歷史滄桑。
“修復儒學院,不僅是重建建筑,更是喚醒文化基因。” 武威市西夏博物館副館長張利說。2020年,武威市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啟動儒學院遺址區(qū)提升改造工程。建設過程中,嚴格遵循“文物古跡保護”原則,從建筑形制到材料工藝均參照明清古建標準,確保新建部分與原有建筑群肌理相通。
2024年9月,改造后的儒學院正式開放。走進儒學公園,青磚小徑串聯(lián)起歷史遺跡,文化景墻與研學打卡點點綴在草木之間,這里已然成為講述儒學的開放式課堂。改造后的儒學院不僅恢復了武威文廟“三路三進”的完整格局,更通過“遺址保護+文化展示+互動體驗”的模式,成為文旅融合的新典范。“真有意思!”來自西安的游客陳女士一邊拍照一邊感嘆道,“帶孩子來這兒,就像翻開了一本會說話的歷史書。”
遺址區(qū)北側,三座仿古建筑與文廟風貌一致,構成 儒學文化研習展示區(qū)。展廳內,《斯文在茲 ——武威儒學文化發(fā)展史》通過用文物和圖文展板,梳理儒學在隴右的千年脈絡;《養(yǎng)國子以道 ——從“六藝”到“四書五經”》展區(qū)則借助VR技術和互動屏,讓觀眾“穿越”到古代學堂,與“數(shù)字孔子”對答《詩經》,體驗親手彈奏古代樂器,讓傳統(tǒng)文化變得可觸可感。
“禮——樂——射——御——書——數(shù)!”國學課堂里,孩子們身著漢服,跟著老師練習古代六藝……每逢周末節(jié)假日,這里都會迎來大批研學團隊。數(shù)字展廳里,孩子們圍著“數(shù)字孔子”請教問題;祭孔大典、儒學論壇等活動,更是讓這座百年建筑煥發(fā)新的生機。
如今,漫步儒學院,歷史的厚重與現(xiàn)代的活力在此交融。經過功能重塑的儒學院,不僅恢復了武威文廟建筑群格局的完整性,更成為市民了解本土文化的課堂、游客感知儒學脈絡的窗口。( 記者王翠 徐凱生)
- 2025-05-07武威市雷臺漢文化博物館創(chuàng)新舉措實力“寵客”
- 2025-05-07武威古浪:深耕紅色沃土 激活文旅動能
- 2025-05-07夏河縣舉辦第三屆香告梅朵文化旅游活動
- 2025-05-07北緯33°的隴南山水覺醒:從“地理褶皺”到“文旅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