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紀委監委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正風反腐,運用監督平臺預警,篩查工程項目領域問題線索,持續深化整治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圖為該市紀委監委“室組”聯動召開數據分析研判會。陳杰 攝

遼寧省沈陽市紀委監委持續優化升級數字紀檢監察體系建設,綜合運用大數據技術,為監督辦案賦能增效。圖為該市沈北新區紀檢監察干部通過數據對比對案件進行分析研判。馬騰 攝
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強調,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正風反腐。實踐中,如何以大數據信息化推動監督貫通協同,提高基層監督質效,持續深化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我們采訪了三位地方紀委監委主要負責同志。
本期嘉賓
吳松平 浙江省衢州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吳祚麓 安徽省蕪湖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陳明卿 山東省膠州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深入推進數字化改革,不斷提升監督穿透力、預警精準度、糾治及時性
記者:如何深化大數據信息化實踐應用,著力打通信息壁壘和數據壁壘,增強基層監督的協同性與穿透力?
吳松平:衢州主動融入全省數字紀檢監察體系建設大局,深入推進數字化改革,不斷提升監督穿透力、預警精準度、糾治及時性。市委、市政府將公權力大數據監督工作納入“牽一發動全身”重大改革項目,全力支持市紀委監委成立數字紀檢監察室,推動全域全面深化大數據信息化實踐應用。比如,針對違規公款吃喝問題,創新開展“公務餐”一件事改革,推動公務接待從憑公函吃桌餐改為個人進食堂自費掃碼就餐,從根源上規范公務接待、制止鋪張浪費、防范廉政風險。督促推動相關部門深化大數據“監管+監督”機制,加快推進核心業務數字化和行權事項全流程線上運行,實現以“數據流”規范“業務流”,增強監督的協同性與穿透力。此外,實體化運行大數據技戰中心,加強數據查詢室、自主建模室、電子數據實驗室“三室”建設,有序推進數字初核系統試點工作。啟動市級數據資源分中心建設,整合數據資源,打通信息壁壘和數據壁壘,有力破解“信息孤島”“數據煙囪”等問題,實現問題線索核查效率、辦案質效“雙提升”。
吳祚麓:深化大數據信息化監督應用,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要監督理念、制度、方式的系統性重塑,唯有構建起數據驅動、智能研判、協同聯動的監督體系,才能真正實現“監督沉下去、問題浮上來、治理跟上去”的良性循環,為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新動能。蕪湖數據集群是國家“東數西算”工程數據集群之一,我們以基層公權力大數據監督平臺建設試點工作為契機,探索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基層監督和腐敗治理。依托蕪湖城市大腦數據底座,建立“基層公權力大數據監督”專項數據庫,匯聚各類數據信息,定期推送、動態更新,打通數據壁壘。緊盯專項整治重點領域,通過大數據分析、關聯、比對等手段,建立智能監督模型,構建數據采集、建模分析、發現問題、預警推送、核查處理、結果反饋運行閉環,平臺自動預警疑似違規違紀行為并實行全周期管理,提高問題線索發現效率。健全內部運轉機制,經過探索實踐,目前我們已搭建9類45個監督模型,取得了顯著成效。
陳明卿: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用好大數據信息化手段,能夠從海量數據中精準高效地分析查找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積極探索數字賦能基層監督,整合數據資源,打破信息壁壘,不斷提高監督的精準度、穿透力。聚焦點上發力,將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作為大數據監督重點,圍繞鄉村振興資金監管、工程建設招投標等領域精準選題,全面了解掌握相關業務流程和行業規則,推動數字建模,因地制宜打造應用場景,讓數字監督深度融入專項整治。聚焦線上貫通,依托協同監督“吹哨”機制,打通與審計、公安、司法、綜合執法等部門間數據壁壘,綜合運用數據關聯、碰撞比對、篩選分析等手段,加強對重點領域問題信息的聯查聯審。聚焦面上拓展,把數據歸集作為基礎性工作抓實抓細,逐步整合“數字農經”信息化平臺等現有政務平臺、數據系統,搭建基礎信息庫,推動信息快捷查詢、數據全面共享、線索精準篩查,有效夯實監督“數字底座”,助力專項整治工作高質高效。
聚焦行業領域腐敗問題,探索平臺引領、數據先行、系統施治的整治路徑
記者:在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過程中,如何綜合運用大數據、信息化等手段,提高辦案效能?
吳松平:我們充分發揮大數據賦能作用,聚焦集中整治重點項目、具體實事,通過數字化監督場景建設,切實提升整治成效,積極回應群眾關切。以“校園餐”為例,我們強化行權全監管,緊盯校園食堂違規招標、以包代管、暗箱采購等問題,開展采購、驗收、烹飪、留樣等“用餐安全”一件事全鏈條監督,推動學校強化AI抓拍設備配備、物聯感應設備提升,完善行權事項37條,形成監督監管“一本賬”。強化多維度預警,梳理校園膳食經費管理方面政策法規、行權事項、廉政風險,構建校園食堂領域多維監督模型,從時間、人均采購、品種數量、高檔食材、人員關系等維度入手,搭建“突擊采購占資金”“虛假采購套資金”“學生餐費老師享”等預警維度,升級“違規接待一桌餐”“親屬參與辦食堂”“調劑超支伙食費”等預警維度,對發現問題,及時發出紅色預警。強化處置閉環化,以紅色預警發現的普遍性、規律性問題為契機,構建“問題發現—問題整改—建章立制—規范提升”工作閉環,運用“從個案查辦到類案整治到系統治理”工作模式,通過制發紀檢監察建議書等形式推動修訂完善制度機制,實現由解決具體問題到建章立制、優化治理的有效轉化。
吳祚麓:大數據模型監督為破解基層監督“最后一公里”難題提供了智能化解決方案。依托大數據信息化構建“數據關聯穿透—智能特征提取—人機協同研判”的立體監督模式,可實現對違紀違法行為的精準“數字畫像”,推動監督辦案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我們通過智能實時預警,讓風腐問題“一鍵”暴露,通過閉環管理,讓預警信息及時移送、有效處置,形成“不敢腐”的震懾。比如,搭建公職人員違規取得安置房、公職人員違規經商辦企業等監督模型,從預警信息中發現一批問題線索。聚焦行業領域腐敗問題,以點帶面梳理利益鏈、研判風險點,探索平臺引領、數據先行、系統施治的整治路徑,扎緊“不能腐”的籠子。比如,搭建低保家庭購買小汽車、財政供養人員違規領取低保金的監督模型,查處一批違紀違法問題,推動完善監管制度,保障民生資金安全;聯合市公管局優化升級串通投標研判模型,對投標文件等進行數據分析,對圍標串標行為智能預警監測。以數字監督推動數字教育,依托大數據平臺探索建立分層分類典型案例數字資源庫,創新線上警示教育模式,教育引導干部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陳明卿:當前,新型腐敗、隱性腐敗手段翻新升級,大數據、信息化已經成為紀檢監察工作突破瓶頸、開創新局的戰略支點。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緊貼實戰應用需要,統籌“室組地企”和職能部門監督力量,打造“切口研討、數據采集、比對預警、研判處置、拓展運用”的閉環工作模式。組建由支援保障室牽頭推動、相關紀檢監察機構和職能部門(單位)共同參與的建模研討小組,對日常監督、審查調查、走訪調研等發現的突出問題條分縷析,找準監督“線頭”與“切口”,從典型個案中深挖背后共性問題,以點帶面豐富數字監督場景,有效提升監督辦案質效。如,我們針對某國企人員嚴重違紀違法案件暴露出的農機補貼虛報冒領等問題,迅速召集市屬國有企業、相關職能部門(單位)會商研判,對相關政策依據、流程環節等逐項拆解,選取并建立了虛報冒領、應申未申、領取人身份不符等數字監督模型,比對數據,發現問題線索,及時研判處置。去年以來,我們圍繞民政、醫療、教育、鄉村振興等問題突出領域,建立39個監督模型,碰撞比對數據85萬余條,為集中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持續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在信息綜合、數據共享中深入分析研判,精準發現問題
記者:切實以大數據信息化助推基層監督提質增效,還需要從哪些方面持續發力?
吳松平:我們將通過大數據監督對違規問題精準設防,努力把問題遏制在“將發未發時”“程度較輕時”,把預防和阻斷腐敗的“數字化防線”不斷移向前端,有效提升基層監督治理效能,讓反復發作的老問題逐漸減少、讓新出現的問題難以蔓延。推動“服務管理監督”融合,在一個平臺實現服務監管監督功能貫通,推動職能部門的行政服務、業務監管系統與公權力大數據監督深度融合,加強平臺共建、數據共享,發揮好職能部門服務監管、紀委監督預警功能,放大“監督推動監管、監管支持監督”的疊加效應。深化運用以“法規倒推、以案堵漏、風險模擬、專家協建、數據關聯、復制借鑒”為主要內容的“建模六法”,聚焦基層易發多發問題和腐敗變異新特點新動向,找準一批“小切口”,創建升級數據監督模型。健全公權力大數據監督“預警—處置—治理”工作閉環和“監測—預警—處置—改進”循環鏈條,推動修補制度性缺陷、機制性漏洞,以“預警一類”促進“治理一域”。
吳祚麓: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要牢牢抓住數據質量這個“牛鼻子”,為精準監督提供源頭活水,推動基層監督從“治已病”向“防未病”轉化。我們將不斷夯實數據底座,創新應用場景,數據應用需要與治理場景深度耦合,通過建立“資金流—項目流—人員流”三維追蹤模型,識別廉政風險點,精準發現問題,提升監督效能。建立迭代優化機制,將新興技術創新運用到監督辦案工作中,打造適應紀檢監察工作特點的“智慧大腦”,以數據要素重組推動監督流程再造,以智能算法升級促進監督能力進化,最終形成“數據驅動發現問題—智能輔助決策處置—閉環反饋優化系統”的治理模式,為基層監督治理現代化提供持久動能。
陳明卿:我們將從數據整合、技術應用、隊伍建設等多維度入手,協同推進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以大數據賦能基層監督提質增效。健全數字資源體系,完善跨部門數據共享共用機制,在整合政務數據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與第三方數據的安全對接,優化數據治理標準,嚴格數據訪問使用權限管理,不斷擴展監督數據來源、提升數據質量、保障數據安全。強化數字技術供給,探索運用AI智能技術優化模型算法,著力搭建易使用、易復制、易關聯的數字監督模型,提高比對發現問題精準度和穿透力。打造專業人才隊伍,開展“全員建模”行動,真正讓數據成為基層監督的“火眼金睛”。(記者 李張光)
- 2025-04-30“清風萬里——中國古代廉潔文化”展啟幕 熔古鑄今揚清風
- 2025-04-30三堂會審 | 違法發放貸款并受賄應否并罰
- 2025-04-30廣安觀潮 | 營造風清氣正節日氛圍
- 2025-04-30甘肅張掖用好信息技術管住小微權力






